9.14.2010

生命的嘲諷..





這陣子運氣很好的觀賞了幾部『山崎豐子』的作品。

『不沈的太陽』,是2009年日本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刻畫的年代,吸引我的是工會的組成與抗爭。參與過工會的人都瞭解,爭取勞動權益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英雄化領導,成功了,工會會員對你有強大的信任,失敗了,也得必須扛起受到唾罵的責任。當然,公司派最樂見的是閹雞工會的產生,所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各種分化的手段,來迫使工會的分裂,常常是手段之一。

山崎豐子有兩個寫作方式讓人讚嘆。第一、非常鉅細靡遺的收集各項與作品有關的專業與訪談,這與我另一位十分喜歡的作家-司馬遼太郎很類似。第二、對於人性探討的反覆辯證,十分清晰,這也構築了每一部作品能夠讓讀者細細思考。

這部劇裡,浩大的空難場面,與在網路上的歷史場景,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意味著一致性),另一個是主角被外放的幾個國家的取景,雖然之前看過的日劇常常以日本人為中心(這也是選角的不易),但在國外文化背景的差異上,盡量的做到真實。

如果說日劇裡的演繹部分,有個東西叫做『連接詞』,那在古代就叫做信件,現代叫做電話,日本以外的東西叫電報、或者是傳真,通常這會帶出與劇情很重要的情報。

類似主角堅毅的性格裡,有一部分被拖累的是家人。當老婆的一定是很辛苦,作兒女的一定不諒解,雖然主角內心在現實與堅持的理想中掙扎再三,到兒女長大後,總是會理解父親一路走來的苦心。

所以,正義到最後伸張了嗎?似乎在這部作品裡透露:公不公平也沒那麼重要了。

花絮:很久沒看到還有中場休息的影片,好像回到小時候看電影的感覺。



『不毛地帶』是不斷提醒關於二次大戰後的懺悔與反省。

日本民間社會對於戰後的反省很難在實際上的互動中去發現。但是卻活生生的存在屬於日本的社會各個階層。儀式化的處理不管在廟宇或者戰後組織的人際網絡可以看得到,這也說明了日本最大的民間團體是與二次戰後軍人的撫卹有很大的關係。

企業vs.政府vs.國際化-是這一百多年日本的課題。武士階級的淡化、軍國主義的興起、企業的國際化說明了某些隱含的歷史意義卻又轉化成另一個國家集體意志的展現,這個矛盾的發展情勢,造就了穩定但進步的經濟型態。

一樣的,主角苦不苦命,所堅持的價值,是否在另一個戰場、商場上獲得了平反,似乎也不再重要了。看唐澤壽明從頭到尾的一號表情,可以理解。不過,有趣的眉角是,壹岐正(主角),卻是在『不沈的太陽』,關鍵的出現了兩次,立場似乎與本劇不太一樣。




『大地之子』號稱是山崎豐子最滿意的作品,也不能否認其催淚的程度。

1995年NHK能拍攝這部電視劇,現在看起來,除了不簡單,還具有相當的前瞻性。

80%用中文發音,台灣的觀眾都不見得理解中國某些習慣用語,何況在日本的觀眾。這讓我想起在美國觀看『臥虎藏龍』,美國觀眾在透過英文字幕的理解上,一定跟華人觀眾,有若干的差異。

某種程度上,中國的仇日情結其來有自,不再贅述,反過頭來,發動戰爭的日本,作為一般的國民,或者遺留在中國的日本人,就該被惡狠狠的對待嗎?這又是人性的辯證。

劇中,中國面臨二次大戰、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都是一個個的大時代。主角作為一個日本人,面臨這些種種,無疑的非常悲慘。

台灣的觀眾有非常好的切入身份,曾經被中國、日本殖民的歷史觀,都是我們既熟悉卻又模糊的印記。不管誇張的、細緻的、灌輸的、優越的、卑賤的歷史情結,我們都是可以拿來比較的客觀他者,對照現在的台灣,我們有充分理解的背景,卻沒有適當的發言位置。

偉大台灣的歷史胸襟與自嘲吧。



本劇有趣的歷史回顧是主角的父親仲代達矢,在1976年曾經演過『不毛地帶』的電影版。





『官僚之夏』

誠如美國學者瓦爾多(Dwight Waldo)所述:從事公共事務者,就必須把政治、法律、經濟等跨領域,組織起來。

許多公共利益的典型可以在此劇中發掘出來。

如果把此劇與『不毛地帶』串起來觀賞,可以一窺二次戰後日本發展的樣貌。

說起來倒也諷刺,我在觀看此劇後,寫了一封讀後感的英文信給駐美國華盛頓的日本通產省的友人,隔天,我就鋃鐺入獄。

想必,他不太瞭解,那時候台灣的官僚,正在想什麼吧?!

沒有留言: